学科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一流学科 > 正文

自治区一流拔尖培育学科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9-05   浏览:

自治区一流拔尖培育学科:

37000cm威尼斯地理学

历史沿革

37000cm威尼斯地理学始设于1952年,是国家在边疆民族地区较早设立的学科之一。1991年开始招收区域地理硕士研究生,1994年二级学科人文地理学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学科, 2005年地理科学专业被评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2006年获批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地理科学专业获批全国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8年获批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0年地理科学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获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地理学获批自治区一流拔尖培育学科。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地理学扎根祖国北疆,立足蒙古高原,主动服务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国家战略,紧密结合五大任务开展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着力为国家、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技术、决策支撑和人才保障。

师资队伍

建立了科研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7名,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29人、讲师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9人,占总人数的77%。年龄结构上,青年教师占61%45岁以上的教师占39%。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52人。

入选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内蒙古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人、内蒙古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个、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产业创新人才团队”3个,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7人、入选自治区“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6人,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青年才俊奖1人、内蒙古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科技领军人才)6人。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12名青年教师分别赴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比利时等国家知名大学进行访学交流。

科研平台

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蒙古高原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3S工程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等10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为培养创新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承担完成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和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兴蒙行动重点专项等国家和自治区级重大重点项目,其中近5年获批了国家基金项目30余项,省部级以上项目27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达到8600余万元。专著30余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国际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170余项。

人才培养

坚持立德树人,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本、硕、博一体化地理学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学习-实践-创新-服务一体化育人模式,着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地理学专业人才,学科每年培养本、硕、博人才400余名。充分发挥科研平台的育人功能,加大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自治区名师工作坊、院士工作站、高原四方阵等平台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优化专业团队,以学习、训练、研究、实践、交流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有效发挥国家教学名师、创新团队、草原英才等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通过时空草原论坛等讲座和科研项目实施,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社会服务意识,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史培军、刘纪远、韩茂莉、包玉海、胡斯勒图等著名学者,王静爱、乌兰巴特尔等国家级教学名师,海春兴、徐宝芳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

聚焦新形态教学模式,打造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5门,分别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高校青年教学竞赛三等奖、自治区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通过创新教学环境,发挥科研反哺教学机制,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近5年学生获全国高校地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赛道银奖等各类奖项共 100 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65项。

学术交流合作

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与蒙古国和俄罗斯科研院所和高校、日本东京大学、千叶大学、名古屋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学术合作。国内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深度合作。

包玉海教授于2008年荣获蒙古国农业部突出贡献奖2009年荣获由蒙古国总统颁发的蒙古国国家荣誉奖(蒙古国授予外国人最高荣誉奖友谊奖)。2016年和2020年,布仁吉日嘎拉教授等两人分别荣获蒙古国国家最高荣誉奖北极星勋章

社会服务

为筑牢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技术决策支持。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主体功能区划、内蒙古自治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试评价(自治区原主席布小林批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管理系统的研发应用、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畜牧业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平台、草原管理服务平台研发与示范和突发性自然灾害实时监测平台等省部委重大委托项目。

1.提供理论技术支持,提供空间智能。研发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管理、草原信息化管理等大型集成系统。在内蒙古生态红线划分、生态保护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制定和环境保护实施方案制定等一系列专项规划、实施方案和工程建设中推广应用,为带动和催化加速内蒙古地区生态建设速度,绿色升级、安全发展的新途径作出了突出贡献。

2.秉持学科担当,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承担由国家部委、自治区、各盟市委托的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任务,推行高校+政府合作模式,打造扶贫脱贫工作高端智库,助推精准扶贫,提出适合不同地区的精准脱贫成效监测评估方法和提升模式,为农牧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针对性建议。

3.坚守师范本色,履行社会责任。依据新课标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科普创新竞赛及国培计划等形式,提升学生及教师的科普意识,为自治区培养了80%以上的初高中地理教师。发挥中学教师培养、教学工作职责和专业优势,每年承担全区高考评卷任务,做到公平、公正、准确无误,得到相关部门的好评。